7月的尾巴互联网配资利息,庆云的天空在蝉鸣和好消息的交织中更显生动。一个个喜讯传来,庆云的学子们纷纷收到来自理想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在这阵阵传来的捷报中,庆云县第一中学的两位同桌,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焦点——
王珮源,凭借691分成功考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张远硕,以683分梦想成真,顺利进入清华大学化学与生物类专业。
这两份来自盛夏的“双喜临门”,背后隐藏的是一段从高一下学期悄然展开的青春故事——这是一段既是“敌人”又是“朋友”的故事,他们在互相竞争的同时,也互相成就。
展开剩余85%### 一次偶遇,两束光的交汇
“我们不算形影不离,但更多时候各自沉浸在题海里。”王珮源回忆起那段时光,脸上带着笑意。高一下学期,因一次座位调整,细心的他与大大咧咧的张远硕成了同桌。课堂上,两人埋头演算,课间争得面红耳赤,偶尔还会一起参加学科竞赛——这场“意外”的座位调动,让两条平行的轨迹终于有了交集,也悄悄种下了“互相成就”的种子。
“虽然平时话不多,但我们都知道彼此都在偷偷较劲。”张远硕坦言。王珮源的英语成绩令他十分佩服,常常向他请教学习方法,而自己在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解题技巧,也被王珮源“偷学”不少。这种“默契的竞争”,成了他们进步的催化剂。
### 他们眼中的对方
“幽默、大方、自信。”这是王珮源眼中的张远硕。高三的压力一度让张远硕感到焦虑,直到偶然翻开《高三突围》,书中的一句话如同给紧绷的神经松了绑:“压力本身不会影响人的心态,影响心态的是对压力的反应。”他笑着说:“与其被压力追着跑,不如牵着它一起走。”这份“反焦虑”的智慧,让他在巨大的压力中始终保持着从容。
“他就像小太阳,不仅自己发光,还能温暖身边的人。”王珮源记得,在高考前的那个紧张时刻,张远硕总会逗他笑,缓解沉闷的气氛,让人心情放松。
“含蓄、认真、快乐。”这是张远硕对王珮源的评价。王珮源做事极为细致,草稿纸上的字迹整齐如印刷体,仿佛秋天的果实,静静积累着力量。而在“认真”的背后,还有一份不为人知的“快乐”——那是他谈起计算机编程时眼中闪烁的光芒。自学C语言等编程语言,课余时间沉浸在代码世界里,这份热情也为他赢得了“第十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青少年省赛山东赛区AIoT科技创新物联网高级硬件创意编程组优秀奖”。
“平时安静刷题的他,一谈起编程就停不下来,兴奋劲儿简直比解出数学难题还大。”张远硕笑道。
### 成功的秘诀
双双进入清华与北大,王珮源和张远硕的成功并非偶然,他们的秘诀藏在各自的座右铭里:
王珮源的座右铭:“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高考英语141.5分的背后,是他每天坚持不懈的“晨读错题复盘”。面对挫折,他从不沉溺于过去的错误,而是专注于当下,“每一道题,都是对未来最好的负责。”
张远硕的座右铭:“诚”——对自己诚实,对朋友真诚。对自己“诚”,是每道题都认真对待;对朋友“诚”,在竞赛时愿意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即使这意味着会培养出更强的对手。“王珮源英语好,我就跟着他请教;我物化生强,就把笔记借他参考。真诚不是‘输’,而是一起变强。”张远硕说。
### 从相约到远行
7月26日,王珮源与张远硕回校,将喜讯送给班主任马庆杰老师。马老师看着他们从青涩少年成长为北大清华的学子,感慨万千:“他们都是自我调节能力非常强的学生——王珮源的‘专注’让他稳步前行,而张远硕的‘真诚’让他走得更远。”他寄语两位学子:“未来的路还很长,记住——踏实做事,真诚待人,才能为国家、为社会贡献真正的力量。”
走出教学楼,两位同学沿着熟悉的校园走,张远硕突然拿出手机打开地图:“你看,北大和清华其实离得很近,骑车几分钟就到!周末我去北大找你,你得当我的导游。”王珮源推了推眼镜,笑容如月光般温柔:“好,到时候不见不散。”
阳光透过校门口的杨树洒下,光影在他们脚下流动,这正像三年同桌的岁月:交错的轨迹、重叠的温暖、共同向上的力量。北大到清华的距离,既是高中生涯的终点,也是他们并肩奔向未来的起点。
庆云的门一开,便是庆云人;而走出这扇门,他们也成了庆云的骄傲。王珮源的“行”与张远硕的“诚”,正是这份骄傲的底色。用行动追逐未来,用真心照亮彼此——这或许正是青春最美的模样。
祝愿两位同学,前程似锦,未来可期!
发布于:山东省